人道 · 博爱 · 奉献

点赞!黄岩80后红十字救援队员捐献 造血干细胞

分享到:

“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我及我的家人们由衷感谢您!您无私的奉献让我们坚信爱可以让生命延续,爱可以改变命运,大爱无疆,源远流长。” 这是一封来自于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家属写给王海斌的感谢信。

20218月271330分,经过5个小时的采集,王海斌在浙江省中医院成功捐献了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这些“生命种子”给远方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他也成为了我区第16例、浙江省第71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39岁的王海斌在台州市黄岩区一家模具厂从事模具项目管理工作,平时是个热心肠,他不仅是黄岩区红十字志愿者,还是黄岩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队员,平时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的同时,还经常参加无偿献血活动。

2019年8月,“利奇马”台风袭击台州,300多名临海受灾市民连夜转移至黄岩城关中学安置点黄岩区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紧急召集15名队员,为临海“同胞”搭建了临时床铺以供休息,为他们提供了开水、面包、方便面等食物,做好登记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安置工作。王海斌也参与了这次通宵救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说道:“都是台州人,兄弟姊妹,理应互相帮忙。作为救援队员,我们能为大家做的,就是做好救援服务工作,让兄弟姊妹在黄岩住的舒服、顺心。”

20179月,在一次区红十字会的造血干细胞宣传采样动员活动中,他主动填写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书,捐献了自己的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

今年6月,他接到黄岩区红十字会配对成功的通知,问他是否考虑捐献造血干细胞,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捐献:“当然愿意,人海茫茫能配对成功就是缘分,当然要救!”  之后他在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和捐献前专项体检,一切进展顺利。 

“我告诉家里人想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大家觉得可以救别人一命,想捐就去捐吧,都很支持。我从2000年第一次献血,到现在20多年了,现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用的都是外周血采集的方法,不用抽骨髓,和我平时献血小板差不多,是非常安全的。”王海斌说道。

捐献造血干细胞要提前注射动员剂,每天早晚各注射 1 针,连续打 5 天。动员剂的作用是把骨髓里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来,可以直接从静脉血中提取。8月23日,王海斌在黄岩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赴杭开始注射动员剂。

827日上午8时30分,浙江省中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医生将两个连接着血细胞分离器的针管分别插入王海斌的左右胳膊,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胳膊中缓缓抽出,经过机器的分离,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而其他血液成分通过另一个胳膊的针管回输到体内。

当天下午1330分,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采集完毕,由第三方公司立即送往患者所在医院。捐献的5小时过程中,他需要长久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手臂难免有些酸胀。这个过程中,王海斌没喊过一声累,他说:“捐献血样后,我等了4年,终于配对成功;注射了5天动员剂,躺了5个小时,终于成功捐献了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浊液。我的血液可以流淌在另一个人的身体里,让他重获健康,我觉得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捐献的队伍。

一个捐献者或许就像一滴水,滴入湖面未必有多大的波澜,但湖面的阵阵涟漪,激荡着周围人的心灵,用真实的案例让大家慢慢接受、接纳、行动起来,让一颗爱心唤起另一颗爱心,让更多等待的患者获得拯救。

王海斌说:“我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一名红十字救援队员,更是一名党员。平时参加志愿服务、应急救援,和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样的,能帮忙就帮忙,为人民服务,用行动谱写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

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黄慧远说:“浙江省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二十年间,捐献数量从以往的‘10年捐献百例’发展到如今的‘年捐献超百例’,百例用时不断缩短,这背后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713例捐献,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生的希望。捐献者拯救的不仅是一个生命,更是一个家庭。

 “我区目前加入中华骨髓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已有一千多人,并且每年的新增人数为一百人左右。”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赵展表示,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概率很低,只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资料库的库容量越大,患者找到相合供者的机会就越多,“生机”就越大,“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行列中来。”